说到合约厂商,我们不妨回顾下另外一个GPU大厂——3dfx的失落过程。3dfx的失落原因,除了技术落后,固步自封外,很大的原因在于并购了STB,妄图控制上游芯片到下游产品整个产业链的垂直资源,并牢牢控制绝大部分利润链。这也成为3dfx以及旗下所有产业都倒闭消失、沦为他人嫁衣的一个重要原因。3dfx的倒闭,很大程度上是不尊重市场规律,希望从头到尾自己吃独食带来的恶果。在3dfx倒闭后一年,ATI似乎隐约从3dfx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(当时的ATI也是封闭性企业,自己包办了从芯片到显卡的所有生产流程),因此决定彻底开放芯片给各家厂商自由生产。至此为止,显卡行业进入了厂商百家争鸣的时代。
这里又有一个问题,下游厂商的自由发展是没错的,但如果一个厂商,通过A家的产品发展壮大后(其中少不了A家的技术支持、产品支持),又跑去做B家的产品,这样一来A家岂不是白白为B家做了嫁衣?换句话来说,羊很多,但牧羊人不希望自己养的肥羊跑到别人的地里面去,因此需要找个办法把羊圈起来。不仅如此,上游厂商之间的相互竞争关系,使得它们需要一些亲密的合作伙伴来巩固自己的地位。比如某下游厂商如果只生产某上游厂商的产品——这种排他性的关系不仅能够形成相当强大的品牌拉力,也对市场占有率和销量的提升有很大好处。
于是,上游厂商开始确定自己的合作伙伴,并对其形成约束。首先下游厂商需要和上游厂商签订合同,保证合法地获取和使用上游厂商的技术信息。只有在这个合同之内的下游厂商,才能享受各种上游厂商的技术支持、政策补贴等。不在这个合同之内的厂商,没有合法获得芯片的途径,也不能获得上游厂商的任何销售、生产以及售后的技术保证。
一些“非主流”品牌的产品,在设计和用料上很精简,价格自然也低了不少。
这种手段划分出了合法和“不合法”的下游厂商——市场上的确存在这样一些品牌,他们通过各种手段(合法的和不合法的)获得芯片,然后自行研发产品(或者模仿抄袭别家产品)。除此之外,还有一些品牌商依靠合法的合约代工厂商获得产品,并自行销售。
规格怪异的显卡,往往只有销售,没有正规的售后。
相比在上游厂商合约范围之内常见的下游厂商而言,这些“非合约”、“非合法”品牌的产品往往价格相当便宜,也完全不受任何价格约束体系的限制,在保证利润的基础上想卖多少钱都可以。这些厂商往往不会有宣传费用,它们本身货源的稳定性和销售稳定性都没有保证,因此干脆不宣传,悄悄卖,闷声发大财是他们的好手段。时至今日,我们可以在各种网上商城、电脑城角落等以及一些“非主流”的场合看到这些显卡品牌商声嘶力竭地宣传,看到它们各种“超值”的或者稀奇古怪、令人叹为观止的产品。物竞天择,适者生存,这些现象也表明市场还有一部分空缺需要这类厂商来填补,本文就不多做描述了。
高端公版显卡的利润往往较为丰厚,但是很少有看到厂商大张旗鼓降价销售的,倒是送赠品的不少,这就是价格约束体系造成的。
在上游厂商将绝大部分下游品牌纳入管理体系后,就开始分亲疏、排座次了。谁是亲密的合作伙伴,谁是普通级别的合作伙伴,谁是铁哥们,谁是墙头草,都需要分清楚并给予不同的支持。比如我们熟知的,NVIDIA的核心合作伙伴叫做AIC,AMD的核心合作伙伴叫做AIB。一般来说,AIC和AIB只能做相对应上游厂商的产品。不过后来随着市场变化,有些巨无霸厂商也身兼AIC和AIB的“双重身份”。
高端公版显卡的利润往往较为丰厚,但是很少有看到厂商大张旗鼓降价销售的,倒是送赠品的不少,这就是价格约束体系造成的。
AIC和AIB的权力和责任都很大。说到权力,即拥有上游厂商优先的供货、优先的技术支持、优惠的价格、良好的市场支持。说到责任,就简单多了,主要的就是必须销售上游厂商规定的一定数量的芯片。这个数量可不是小数,不费尽全力可能很难完成。此外还必须遵守价格体系,不能胡乱杀价。
除了AIC和AIB外,还有一些厂商既不愿意做AIC,也不愿意做AIB,但是它们也需要生存。这些厂商比较复杂,绝大部分是早期完全没有生产能力,只做通路销售的通路商,上游的芯片厂商对他们来说还隔着一层。早期,这些通路商的产品基本被控制在上游板卡大企业手中,比如我们熟知的有同德、柏能、翔升、启亨等代工厂商。这些代工厂商本身是NVIDIA和AMD的大客户,拥有各种权力。通路商不生产产品,只是从这些代工厂提货,并贴上自己的LOGO销售,因此也不需要挤破头加入AIC或者AIB。况且以AIC或者AIB的要求来说,通路商可能很难达到要求。